擁有一副傲人身材,恐怕是很多人的夢想。要不然,也不會全網熱捧瘦身塑形。女性多半追求身材曼妙,男性則偏好肌肉感,八塊肌是理想。
從演化心理學的角度來說,人們對外表和體型的重視,某種程度上是為了提升吸引力,增加繁衍和基因傳遞的機率。所以,我們對身材的不懈追求,可能是根據異性偏好進行的形像管理,或者說是根據自己認為的異性偏好來進行自身形像管理。
那麼,問題來了,我們認為的異性偏好,就是真實的異性偏好嗎?

有研究者對此進行了研究。發表在《英國心理學雜誌》(British Journal of Psychology)上的一項研究發現,人們對異性身材偏好的揣測存在認知偏差,並且該認知偏差與進食障礙等疾病的發生有關。
換句話說,女性認為男性喜歡骨感的女性,而實際上,她們高估了男性以瘦為美的程度。而男性努力練肌,服用蛋白粉甚至類固醇,他們覺得女性喜歡八塊肌精壯男,但其實他們也高估了女性對肌肉感的喜好。
這項實驗是這麼做的
研究人員在英國隨機招募了一群年齡在18~26歲的異性戀被試,男女大致各半。研究使用一種稱為「BMI 3D PRO」的軟體測試受試者的喜好,它可以自動產生不同身體質量指數(BMI)和體脂率所對應的體型影像。
BMI是國際上常用的衡量人體胖瘦程度的標準之一,計算方法為「體重(公斤)除以身高(公尺)的平方」。
體脂率是指人體內脂肪重量在總體重中所佔的比例,反映人體內脂肪含量的多寡。脂肪率通常和肌肉率成負相關。
實驗界面如下圖所示。以男性為例,橫軸為BMI,範圍18~30,間隔1。每一個BMI值,對應12%~22%的體脂率。女性BMI的範圍為16~28,體脂率為22%~32%。為了顯示效果,圖中僅選取了幾個跨距較大的BMI值和體脂率。


參加實驗時,每一個隨機呈現的人體影像,軟體會產生如上圖所示的兩維矩陣。受試者上下移動手指會調整體脂率,左右移動則會調整BMI。從圖中我們可以直觀感受到變化,例如同一列中,隨著體脂率的上升,人體從緊實變得豐腴。而同一行的影像,隨著BMI的上升, 人體視覺上也變重變大,而肌肉的緊實程度看起來一致。
接著,受試者被要求完成以下兩組測試。第一組是呈現同性的圖像,要求被試選出:
1.被試認為最能反映自己體型的圖像;
2.被試心目中理想體型的圖像;
3.受試者認為異性眼中最具吸引力的體型影像(從異性想要發展短期親密關係的視角);
4.受試者認為異性眼中最具吸引力的體型影像(從異性想要發展長期親密關係的視角);
- 被試認為最健康的體型影像。
第二組是呈現異性的圖像,要求被試選出:
- 受試者眼中最偏好的體型影像(從受試者想要發展短期親密關係的視角);
- 受試者眼中最偏好的體型影像(從受試者想要發展長期親密關係的視角);
- 被試認為最健康的體型影像。
聽起來似乎有些枯燥,然而當這些數據被統計分析後,一些有趣的結論開始浮現。
我們對異性擇偶的體型偏好存在誤解
研究最有趣的發現是,人們對異性擇偶的體型偏好有誤解。
以長期關係為例,女性認為男生最喜歡的異性BMI平均值為22.04,而男生選擇後的平均值為23.46,相差1.5左右。這是什麼概念呢?假如女性身高為1.6米,23.46的BMI對應的體重為60.1公斤,而22.04的BMI對應的體重為56.4公斤,有接近10公斤的差距。
男性的情況呢?直接給換算後的例子,如果男性身高1.75米,那麼男性認為女性最喜歡的體重均值是82公斤,而實際女性眼中的異性理想體型是78公斤。同時,女性眼中的異性理想體脂率是14.99,也高於男性以為女生偏好的14.22。
所以如果是為了成為異性眼中最靚的女/仔,體型的要求沒那麼嚴苛,女生不必那麼狠命瘦身,男生也不用太拼命舉鐵。

有趣的是,如果是短期親密關係,例如只是談一場羅曼蒂克的戀愛,感知的偏差就更大。研究顯示,當我們想和面前的異性談一場短期戀愛,我們對其體型的偏好跟把對方當成結婚對象時比,差別並不大,但是彼此的感知偏差則更大。
男性女性的數據都反映出這樣的傾向。還是以1.6公尺的女性為例,當考慮短期關係時,女性會認為男性心中的異性理想體重均值是53公斤,但實際男生眼中的理想體重是59公斤。回顧長期關係中的這兩個值,偏差顯著增大。
也就是說,女性認為短期約會時,男生會更喜歡骨感的身材。這可能是因為女性認為比起進入一段婚姻,找一個女伴出去約會時,男性會更重視外表。而實際情況並沒有這麼誇張。短期關係的情境設定放大了這種認知偏差。
同樣地,在短期關係時,男性會認為女性眼中異性理想體脂率是13.46,而實際上女性眼中的理想值是14.49 。同樣的,感知偏差進一步被放大。
偏差可能來自這裡
結合相關其他研究,研究人員試圖對這種偏差形成的原因做出解釋。
一種解釋認為是性選擇壓力造成了這種偏差。既然在擇偶中,外表的吸引力非常重要,那麼那些與外表吸引力高度相關的特徵,例如女性凹凸有致的身材,男性的肌肉感和力量感,無疑成為大家追求的目標。而同性之間的競爭比較壓力,也讓這種追求的目標越來越高,以至於偏離了異性本身偏好的程度。
例如有研究表明,肌肉男往往擁有較多的配偶和短期性伴侶,這種現象會讓男性深感肌肉感的重要性。造成的結果是,他們過高地估計了女性對肌肉感的推崇。他們錯誤地認為,自己有越多的肌肉,就越能獲得女性的青睞。
另一種解釋則更為有趣。有研究顯示,這種認知偏差,可能源自於針對不同族群的媒體導向不同。例如以男性為主要受眾的雜誌上的男性形象,比起以女性為主要受眾的雜誌上的男性更為孔武有力。媒體對大眾心理的影響往往不容小覷,也許正是因為男性和女性受到媒體影響形成的理想模板並不相同,造成了這種認知上的差異。
研究還有一些其他結論
除了上述的,研究也發現,無論男性或女性,對自己的身材都不太滿意。比較她/他們選擇的代表自己體型的影像(測試1)和理想體型的影像(測試2),無論在BMI或體脂率上都有顯著不同。對女性來說,比起心中理想,自己顯得過重過胖。而對男性來說,比起理想型,自己體重不夠,脂肪率也過高。
除了理想體型外,實驗還測量了另一個維度:健康體型。將健康體型和理想體型的數據做比較之後,研究者發現不管男性或女性,對異性體型的健康型和理想型選擇是一致的。但涉及到對同性體型的判斷,兩者就不一樣了。
這點女性尤其明顯,她們選擇的女性理想體型比起健康體型BMI顯著較低,體脂率也較低。相應地,男性眼中同性的理想體型比健康體型BMI更高,體脂率則基本一致,也就是說身形更壯。可以看出,無論男女,最期望擁有的體型都不是自己認為最健康的體型。她/他知道怎樣是最健康的形象,但比起成為更健康的自己,這些年輕人更期望擁有迷人的身材。
實驗結果也表明,受試者認為的異性偏好與實際偏好的差距越大,其對自身體型就越不滿意,兩者存在強烈的正相關。而對自身形體的過度不滿會導致自我形象認知紊亂,而後者正是貪食症和神經性厭食症等進食障礙的診斷標準之一。有研究證明,女性對異性喜好的認知偏差越大,發生催吐、瀉藥/利尿劑使用、禁食和運動過度等不良行為的機率越大,因此飲食失調風險也越高。
對自身形體的過度不滿會導致自我形象認知紊亂,而後者正是貪食症和神經性厭食症等飲食失調的診斷標準之一。丨圖蟲創意
考慮到實驗對像都是歐洲人,這次實驗的數字並不能直接用於我們的日常判斷,但也可以藉鏡。
修正這樣的認知偏差,對於改善年輕人對自身的負面態度,矯正自我形象認知紊亂,以及飲食失調的預防和治療都有著正面作用。